由宾大校长埃米·古特曼(Amy Gutmann)制定的《宾大2020协定》以“包容、创新和影响力”为核心原则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宾大的对外合作。用她的话来说,该协定的目标是把“把宾大带向世界,把世界带进宾大。”
2015年3月10日,在北京宾大沃顿中国中心和宾大中国研究与合作基金成立之际,古特曼教授再次呼吁拓宽宾大的社会影响力与全球各地展开合作。
“《宾大2020协定》的核心在于开展校内、美国国内以及各国团体之间的合作,简而言之,我们希望促进公民参与,”古特曼教授说,“宾大和中国开展的各种研究合作、学术交流和学生交换,以及与众多中国机构建立起的合作,都使我们师生获益良多,让我们的见识和研究更加全球化。”
宾大在分析中国未来走向方面正在逐步成为全球领先的机构。
“宾大沃顿中国中心成立三年来,宾大和中国展开了校史上最为深入,最多样化的合作,”全球行动计划(Global Initiatives)副教务长扎克·埃曼努埃尔(Zeke Emanuel)说,“通过北京宾大沃顿中国中心以及校内的几个组织,比如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全球健康中心、佩里世界之家(Perry World House)和中国研究与合作基金,宾大教员们得以从多方面探究中国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从地缘政治、城市化、医疗保健到科技发展,他们研究的问题无所不包。”
宾大中国研究与合作基金是一个为期五年、总额为一千万美元的竞争型配对项目,旨在支持与鼓励个人与组织在中国开展研究活动,并与宾大沃顿中国中心开展合作。这项基金培养提高了宾大十二个学院对中国的兴趣,促使宾大与中国在五大主题上开展或继续合作。这五个领域包括健康医疗、商业与政治经济、创新与技术;城市发展、媒体文化和人文。
中国研究与合作基金加快了宾大与外界合作与创新的步调。截止至2018年1月,该基金为28个项目提供了总计540万美元资助,促成宾大各学院教员与35个中国机构以及7个来自世界各地组织的合作。
除了支持教员研究和学生活动、促成与中国机构的合作之外,宾大沃顿中国中心还同时是2000多名在读的中国学子和4500多名遍布全球的宾大华人校友的大本营。
“过去三年间,宾大沃顿中国中心越来越热闹,很多学生、校友、家长以及友人都在这里相聚一堂,互相学习交流。这里是知识传播、前沿思想交汇碰撞以及大家对在宾大和沃顿的那段求学经历忆苦思甜的地方。”宾大沃顿中国中心主任、市场营销学蔡万才教席教授张忠说。
“截止至今年2月底,宾大沃顿中国中心已举办276场活动,吸引到17000多名宾大校友与友人前来参加。宾大沃顿中国中心打响了宾大和沃顿商学院的知名度,”张教授补充道。“我们的研究显示,在中心成立前的两年零八个月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百度中文关键词搜索结果为278万条,这一数据在中心成立2年零8个月后增加到了399万条。与此同时,‘沃顿’的百度搜索结果从97.2万条增加到130万条。”
学校还开展了由宾大全球交流处(Penn Global)和国际学生学者服务处(International Student and Scholar Services)主办的迎新活动 —— 中国领跑计划( Forerunner China)。该活动在宾大沃顿中国中心举行,确保国际学生在抵达费城后能迅速融入新环境。由于这一计划非常成功,2016年宾大在印度也举办了同样的活动。
中国领跑计划持续发展,参与人数已从2015年的150名增加到2017年的240多名,其中有149名是研究生和本科新生,另有 99名包括新生家长、在读学生、在读学生家长、校友和宾大国际学生学者处工作人员在内的其他人员。
敞开大门
2017年,北京宾大沃顿中国中心每月都会举行上十场活动,学生、校友和专家在此汇聚一堂。去年全年,中心共举办了100多场活动,从中国研究与合作基金研讨会,到校友招待会、见面会,再到特邀中美各行业思想领袖前来主持的讲座,活动内容可谓精彩纷呈。
由沃顿商学院创业和创新副院长卡尔·乌利齐教授(Karl Ulrich)主持的全球商业周在九月开幕,宾大沃顿中国中心籍此迎来了60多位EMBA学员。商业周期间,学员们每天实地参观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中国领先企业,并在宾大沃顿中国中心做结课汇报。两位沃顿校友的现身将商业周推向了最后的高潮,来自愉悦资本的戴汨先生与红杉资本的刘星先生进行了闭幕演讲并参与了座谈会。
宾大不仅是创新和创业领域的领先机构,也因卓越的研究能力而享有盛誉,宾大沃顿中国中心举办的中国研究与合作基金(CREF)研讨会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基金的多个项目均取得了进展,逐步实现其“研究、参与、创新和发挥影响”的目标。
“我们在中国的实地参与加快了宾大校园内的变化,”宾大国际交流处和宾大中国行动计划主任艾米•加兹登(Amy Gadsden)说。“宾大12个学院都在展开以中国为主题的活动,对许多学科的教员来说,研究过程中与中国建立联系变得越来越重要。有了宾大沃顿中国中心和中国研究与合作基金,宾大将仍然是立足于中国、专注于中国的研究前沿阵地,这将确保我们成为探讨中国未来动向的领头羊。”
中风患者的福音
宾大佩雷尔曼医学院(Perelman School of Medicine)麻醉学和重症护理副教授刘仁玉获得了2018年度中国研究与合作基金的资助,用以提高中国民众的中风患病意识。中国每年有200万人死于中风,中风致死率是美国的五倍。该项目旨在提高人们的中风意识、迅速识别中风症状并减少院前延误。
“即便是在城市,中风患者送院的中位数时间也长达15小时。在农村地区,送院时间更是达到了数天,”刘仁玉教授说。“如果这个项目能帮助人们识别中风症状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很多生命就可以得到挽救,中风致残也可避免。”
刘仁玉教授与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的赵静教授共同创造了“中风1-2-0”策略。他们从中国急救电话120中获得灵感,开创出一套中风识别系统,这与英语中风识别策略FAST类似(FAST分别指代面部、手臂、语言和时间)。
宾大佩雷尔曼医学院麻醉学和重症护理副教授刘仁玉
2017年6月,刘仁玉教授赴宾大沃顿中国中心宣传“中风1-2-0快速反应项目”的多方言系列新视频。这次宣传活动由中国卒中学会特别行动组、腾讯公益、腾讯新闻、宾大沃顿中国中心和《生命时报》通力合作举办。
“有了中国研究与合作基金的资助,我们计划制作更多与‘中风1-2-0’相关的教育视频,”刘仁玉教授说。“我们也会对项目影响进行调查。”
“中风1-2-0”策略于2016年9月发表在《柳叶刀神经学》(Lancet Neurol)网站上,次日该策略就得到了中国卒中学会的官方背书,后又获得中国媒体和电视的广泛报道。之后,“中风1-2-0”策略被纳入了中国卒中学会的实践指南。中国中央电视台在全国范围内播出“中风1-2-0”项目特别报道后,数小时内该项目在央视微博的阅读量便已超过1.01亿次。
这个有着深远潜在影响的项目及其相关研究已从深具中国特色的活动发展成为一场国际性行动。
刘仁玉教授说,“我们还发起了一个与‘中风1-2-0’类似的新项目,即‘中风1-1-2’,它适用于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帮助了更多非英语地区的潜在中风患者。”
心脏影像培训
韩雨奇教授的项目现已进入第三个年头。该项目旨在促进心脏影像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培训了170多名来自中国各地的心脏科医生、放射科医生和内科医师。通过中国研究与合作基金的资助,韩教授与同事们在宾大沃顿中国中心开设了“宾大中国心血管影像高级培训课程”,该课程自2016年起就被纳入了“心脏影像和心脏介入研究年度峰会”的议程。
作为宾大医学院的医学教授,韩教授还和医学院的霍华德·赫尔曼(Howard Herrmann)、迪内希·迦咖西亚(Dinesh Jagasia)、罗恩·雅克布(Ron Jacob)、沃尔特·维奇(Walter Witschey)以及哈罗伊德·里特 (Harold Litt)等教授通过季度电话会议进行讲学和案例分析。他们和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成都华西医院、上海仁济医院一直保持合作,共同发表了多篇文章。
韩教授说,“没有宾大沃顿中国中心,我们就不可能在这么好的条件下顺利开展活动。”
铅暴露引发的中毒
在中国研究与合作基金支持的健康和医疗保健领域项目中,宾大牙医学、护理学和兽医学学院的项目也是个中代表。
2017年,宾大全球交流处为护理学院副教授刘江红提供了资助,帮助其组织 “环境健康问题及其全球性影响”这一跨学科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进行教授。研讨会采用跨学科方法,引导学生进入环境健康这一领域,旨在向学生介绍环境毒物学和传染病学的基本原理。
今年春天,刘教授再度在学校里公开授课。去年五月,她带领一群学生前往中国北京、南京和上海,在两周时间内分别与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东南大学展开合作,对环境铅暴露中毒进行了研究。研讨会围绕着刘教授在中国进行的一项重要纵向研究展开。该研究得到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资助。过去十年间,刘教授对金坛市1600名幼儿进行了早期铅暴露影响的研究。金坛市是位于中国东部的一个工业城市,位于上海西北方向约100英里处。
刘教授指出,她的研究发现对中美护理学皆有影响。“护理学越来越重视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她说。“护士能很好地向家长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育儿习惯,传授减少孩子暴露在铅等环境毒物下的方法。
与猪肉生产商展开合作
在中国研究与合作基金资助的另一个项目中,由宾大兽医学院和沃顿商学院教员组成的团队与中国猪肉生产商达成合作,以研究中国猪肉产业,探讨如何在完善其商业实践和扩张的同时采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解决动物福利和食品安全问题。该项目由新博尔顿中心(New Bolton Center)养猪生产医学副教授、养猪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托马斯·帕森斯(Thomas Parsons)以及沃顿商学院安妮和约翰麦克纽迪领导力项目(Anne and John Mcnulty Leadership Program)副主任、管理学客座教授安妮·格林豪尔格(Anne Greenhalgh)共同领导。
“我们之前有不少同事去到中国,他们参与的多是一种被我叫作‘蓄棚栏级别的培训’,因为他们就在养猪棚里分享养猪的信息,”帕森斯教授说。“但通过宾大沃顿中国中心,我们得以独辟蹊径,可以在更为宏观、更具策略性的层面上提供指导。这对我们来说很具吸引力。”
2017年春天,帕森斯教授在宾大兽医学院的团队与格林豪尔格教授在沃顿商学院的同事们一道,在宾大沃顿中国中心初次举办中国猪肉生产商和学者考察团交流活动。考察团中有三个是中国前六大猪肉生产商。9月,考察团又赴费城参加一系列沃顿研讨会,并在当地养猪厂、饲料厂和屠宰场学习实操知识。
跨文化交流
去年六月,宾大沃顿中国中心连续第三年与安南伯格传播学院社会学与传播学系的Grace Lee Boggs讲席教授杨国斌共同主办传播学研讨会。这个为期两天、以“数字形态和中国经验”为主题的研讨会由宾大、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传播研究系以及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共同协办。来自逾30个国家的70多名学者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讨论了微信和微博等中国数字网络如何通过制度和实践为中国的文化、社会、政治以及商业模式带来激烈变革。
在宾大全球交流处以及中国研究与合作基金的资助下,杨教授还领导了第一个“宾大传媒学者在中国”项目(Penn Media Scholars in China),使学生们能够融入到中国传媒产业、机构以及公众的日常传媒实践环境中。有8位宾大本科生参加了首期课程。他们出席了6月份的研讨会,在北京和杭州度过了三周时间。在北京,接待他们的是宾大沃顿中国中心和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杭州,他们则以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为大本营。
来自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的大三学生尼克·乔伊纳(Nick Joyner)主修电影以及媒体研究和传播学双学位。他表示,这个课程不仅令他大开眼界,还给他带来了新的体验。
“我有兴趣从事新闻方面的工作。我很高兴这门课程给了我观察中国媒体和政府系统之间如何交流的机会,”他说。“虽然我去过国外旅行,但我从来没有上过像‘宾大传媒学者在中国’这样的浸入式课程。多亏了与中国大学的合作,我们才能融入当地的学生生活。我也很高兴能够参观几所提供国际研究生奖学金的大学,包括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我已经开始考虑在其中一所攻读硕士学位了。”
拓宽宾大的全球影响力
为学生争取在中国的机会是宾大沃顿中国中心的重要使命。因此,中心向师生和校友提供了相关资源和服务,同时中心也成为了宾大社区的聚会场所。
今年春天,来自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大三学生凯文·伊克瑞兹(Kevine Ikirezi)利用春假前往北京进行学习。她参加的是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开设的以“商业和社会中的科技”为主题的学期型宾大国际研讨会,当中包括在北京和上海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
“虽然我人在北京,但宾大沃顿中国中心让我感觉自己好像回到了宾大,” 伊克瑞兹说,“这里有本杰明·富兰克林左手持《宾夕法尼亚公报》端坐在长椅上的雕像,有看上去像高级版沃顿教室的现代会议厅,也有向我们热情介绍中国的工作人员。在中心那会,我们常常在晚上与中国的宾大校友相谈甚欢。我们还在北京拜访了几个有宾大“熟人”的公司,包括1996级宾大毕业生严望佳女士在中国创办的网络安全公司——启明星辰。”
伊克瑞兹主修电气工程,辅修创业学。“让我大吃一惊的是,”她说,“宾大的影响力原来不仅仅局限在美国国内,还延伸到了太平洋彼岸的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
宾大沃顿中国中心在拓展宾大影响力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宾大通过尖端电话会议功能扩大自身的影响范围,使其和中心能够实现即时交流。在2017年3月开幕的宾大沃顿研究前沿系列讲座(Penn Wharton Research Frontiers Speaker Series)中,远在千里之外的宾大专家可为北京观众举办各个研究主题的讲座。讲座嘉宾包括社会政策与实践学院院长约翰·杰克逊(John Jackson);费城前市长迈克尔·纳特(Michael Nutter);麦克阿瑟奖获得者、艺术与科学学院Christopher H.Browne杰出心理学教授安吉拉·达科沃斯(Angela Duckworth);宾大工程学院教授杨澍;以及沃顿商学院教授凯文·韦尔巴赫(Kevin Werbach)等。